石牌
石牌,源自臺語的石牌仔(白話字:Chio̍h Pâi-á),為臺北市北投區的一個地名。日治時期設有石牌庄、石牌大字。今設有石牌次分區。台北北投的石牌一帶生活機能豐富,有古早味美食、 簡餐小吃和流水潺潺的公園,還可以前往軍艦岩輕鬆爬山、登高望遠,累了再到咖啡廳來杯台灣本土咖啡, ...No.139, Sec. 1, Shipai Rd., Beitou Dist., Taipei City 112, Taiwan (R.O.C.). 電話. 02-28224682. 通訊信箱.石牌 · 軟橋:即今磺溪上溝通士林、北投的石牌橋。石牌橋昔日是座木橋,橋身柔軟,人車行走上面會晃動,故名。 · 頂湳子、下湳子:閩南語稱潮濕泥濘之處為「湳」,其日榮華里則多 ...學校位置與交通 · 石牌國小課程計畫 · 石牌願景 · 學校概況 · 組織架構 · 業務職掌 · 校史 · 校歌 · 校徽 · 校訓 · 校園開放時間 · 學校位置與交通 · 石牌國小課程計畫 ...石牌里 ... 日據時代稱「台北州七星郡北投街石牌(軟橋)」光復後改制稱:「台北縣七星區北投鎮石牌里」民國38年改隸稱:「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石牌里」民國57年改隸稱「台北市北 ...石牌站位於台灣台北市北投區石牌地區,為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淡水線)的捷運車站。過去臺灣鐵路管理局淡水線(已廢線;捷運淡水線前身)曾於本站南方設有同名車站。北捷#石牌站#隨機砍人石牌捷運站,今天傍晚將近六點,發生隨機砍人案件!當時被害女子,正在月台等車,沒想到突然被一名婦人持水果刀砍傷,當場血流如注, ...石牌地區為臺北盆地東北邊坡上凱達格蘭族原住民的傳統生存區域。 依西班牙,葡萄牙,清國,日本文獻,對照太平洋海島民族之研究,凱達格蘭族人為傳統世居北臺灣 ...漳泉械鬥的遺緒,也是石牌士林內湖等漳州區域,向來不通於新莊艋舺等泉州勢力範圍的基本原因。 一個臺北,漳泉史觀不同,何況本省外省,乃至凱達格蘭的原民史觀之巨大差異。
隨著1697郁永河所記錄的地震下陷大湖區的逐漸淤積,這些陷落水底的文明與田產,凱達格蘭人民尚未重新墾伐之處,被當作無主之地, 引來了清國漳州移民的入墾。於是糾紛日盛。沿著水邊,漳州移民與凱達格蘭人逐漸由衝突與合作中形成起了漢化的凱達格蘭庄頭如板 橋港阿嘴(今江子翠),鷺洲(今蘆洲)社子島,芝蘭城堡(一說為凱達格蘭人引用西洋詞彙 Chinatown 回翻譯成漳洲語)(原芝山岩下老士林),石牌庄,唭里岸社等等。於是乃有清乾隆十至十三年間(西元1745年—1748年) ,淡水廳同知曾曰瑛為避免爭端並確定雙方界限,設立漢番界碑。
石牌地區為臺北盆地東北邊坡上凱達格蘭的傳統生存區域。 依西班牙,荷蘭,清朝,日本文獻,對照太平洋海島民族之研究,凱達格蘭人為傳統世居北臺灣之民族,有自己的文明系統,繁榮興盛與 敗落毀壞之循環不知凡幾,外族異國之入侵交流亦不知起訖為何。
臺北市現行的 石牌次分區 除傳統石牌地區外,還併入了原屬 唭里岸 的永欣、永和2里及原屬 洲尾 的洲美里。
石牌 ,源自 臺語 的 石牌仔 ( 白話字 :Chio̍h Pâi-á),為 臺北市 北投區 的一個地名。日治時期設有石牌庄、石牌 大字 。今設有 石牌次分區 。
在清代以前,石牌地區原為 臺灣原住民 凱達格蘭族 的居住範圍,在 雍正 、 乾隆 年間,漢人陸續來此地開墾,因雙方時常發生爭端,於清乾隆十至十三年間(西元1745年-1748年), 淡水廳 同知 曾曰瑛 為避免爭端並確定雙方界限,立多處石碑於交界處,其中一處石碑即為現石牌地名的由來,該碑文的內容為「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勢田南勢園歸番管業界」,後移置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另一座 礦溪庄漢番界碑 原位於現北投區永和里,於1935年移至石牌 派出所 圍牆內,因派出所改建於西元1999年移至 臺北捷運 淡水線 石牌站 站前廣場,據稱此位置較靠近原址。
日治時期的行政區 石牌 大約包含了現今 石牌 、文林、榮華、振華、裕民、福興、榮光、建民等8里 [ 1 ] ,北與 唭里岸 以石牌路為界,東以 磺溪 與 士林區 天母 為鄰。
繼之,泉州人亦想入墾北臺灣,乃有漳泉械鬥日後之事。甚至於西元1859年造成芝蘭城堡老士林被全城火焚毀滅,今之舊士林,新士林,則又是隨著 水退重墾而興盛的區域。如今隔著承德路的大片洲美區域,原屬板橋林本源家系的被放領地,也逐漸開發而遠離農作的田野型態。
日殖前期石牌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石牌庄」,隸屬於 芝蘭二堡 。該庄北與 唭里岸 為鄰,東邊隔著 磺溪 與 三角埔 、 湳雅 相鄰,南邊與 福德洋 以 外雙溪 為界,西邊與 洲尾 相隔 五分港溪 [ 1 ] 。
石牌自強市場座落於捷運明德站跟捷運石牌站之間的自強街三角廣場。 地理上,此處便是原自強街頂端北淡火車石牌站前的傳統商業市集。也可說是相當於 把火車石牌站拆了後,向左右挪移成捷運明德站與捷運石牌站。但是人口消費習慣卻仍維持著, 所以自強市場仍然是扮演傳統菜市場的中心角色。 內行的石牌地區觀光,是必然要利用早晨來此一遊,把自強街走一趟,看遍老廟\石牌派出所\石牌公車站\自強市場\舊火車站遺址。軍艦岩: 高164公尺,位於石牌榮總醫院後山。因為山頂有巨岩突起,宛如乘風破浪的軍艦, 故得此山名。
隨著1697郁永河所記錄的地震下陷大湖區的逐漸淤積,這些陷落水底的文明與田產,凱達格蘭人民尚未重新開墾之處,被當作沒有主人之地, 引來了清朝漳州移民的入墾。於是糾紛常常發生。沿著水邊,漳州人與凱達格蘭人逐漸由衝突與合作中形成起了漢化的凱達格蘭庄頭如板 橋港阿嘴今江子翠,鷺洲今蘆洲社子島,芝蘭城堡,石牌庄,唭里岸社等等。於是才有清乾隆十至十三年間西元1745年—1748年 ,淡水廳同知曾曰瑛為避免爭端並確定雙方界限,設立漢番界碑。
今日許多周圍地區也常以石牌為名,例如石牌路周邊,位於唭哩岸次分區的石牌國小、石牌國中、北投石牌郵局。
日治時期的行政區 石牌 大約包含了現今石牌里 (臺北市)|石牌、文林、榮華、振華、裕民、福興、榮光、建民等8里,北與唭里岸以石牌路為界,東和(臺北市)磺溪與士林區天母為鄰。
長期以來,土牛界線作為分界,以西為臺灣漢人及入籍清朝的平埔族、以東則為高山族。土牛界線隨著漢人的拓墾資及清廷的開放,曾多次調整。《大清律例》中雖明文規定「凡民人偷越定界 私入臺灣番境者 杖一百」,但仍無法制止漢人越界開墾。1895年臺灣日治時期後,部分土牛界線制度改為隘勇制度,仍基本上沿襲舊有武力壓制臺灣原住民的基本政策。 「蕃界」在日治時期主要是用來指涉關於蕃地的事務,而蕃界一詞本身應該是單純用來指稱原住民的生活和活動領域。
在清朝以前,石牌地區原為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居住範圍,在雍正、乾隆年間,漢人陸續來此地開墾,因雙方常常發生爭端,所以建了番漢界碑,因為此界碑有了石牌這個名稱。
清初康熙以降,閩南與客家移民逐漸遷徙至臺灣,並與平埔族或其他臺灣原住民 凱達格蘭族 在開墾等事務上產生摩擦,尤與生番(高山族)衝突最烈,時有漢人侵犯土地,高山族出草抵禦的情況。為解決此衝突,清政府決定以番制番的政策治理,承認番民自治地權,自清康熙61年(1722年)起,採漢番隔離政策,官府於入山的重要路口,以立碑、立界方式來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此碑界建物為「原漢界碑」(如:臺北市石牌)。並有種種措施來防止漢人侵墾「番地」。
18世紀初左右之清乾隆時期,由於閩南開發已飽和,大量閩南人移民蜂湧來臺,與高山族逐漸除原有碑界外,衙門則另加以「挖溝推土」方式,構成原漢界線。土堆俗稱「土牛」,加上深溝,故稱為 土牛溝 。除此,又因地圖上,常以紅線延伸其土牛溝所設置區域,因此又稱為「土牛紅線」,簡稱「土牛線」。在臺灣,也有多處地方直接以土牛作為地名,代表早期位於土牛界沿線。
臺北市現行的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北投區|石牌次分區除傳統石牌地區外,還併入了原屬唭里岸的永欣、永和2里及原屬洲尾的洲美里。
石牌地區為臺北盆地東北邊坡上凱達格蘭族原住民的傳統生存區域。 依西班牙,葡萄牙,清國,日本文獻,對照太平洋海島民族之研究,凱達格蘭族人為傳統世居北臺灣之援助民族,有自己的文明系統。
繼之,泉州人也想入墾臺灣北部,所以才有後來的漳泉械鬥之事。甚至於西元1859年造成芝蘭城堡老士林被全城火焚毀滅,今之舊士林,新士林,則又是隨著 水退重墾而興盛的區域。如今隔著承德路的大片洲美區域,原屬板橋林本源家系的被放領地,也逐漸開發而遠離農作的田野型態。站牌名為《 捷運石牌站(東華) 》、《 捷運石牌站(西安) 》、《 綜合市場(捷運石牌站) 》、《 義理街口 》
根據2024年12月的統計資料,石牌站在該月的每日平均旅運量約為58,949 [ 1 ] 人次,在台北捷運系統中排行第22名。
石牌站 位於 台灣 台北市 北投區 石牌 地區,為 台北捷運 淡水信義線 ( 淡水線 )的 捷運車站 。過去 臺灣鐵路管理局 淡水線 (已廢線;捷運淡水線前身)曾於本站南方設有同名車站。
車站位於東華街、西安街間,石牌路口南側; 車站編號 為 R19 。站名取自所在地名及 臺鐵 原站名「 石牌 」,但其實過去臺鐵車站位於本站南方的自強街底,位置更接近現在本站南邊的 明德站 ,現已改建為石牌北巡宮 [ 註 2 ] [ 2 ] ;石牌意指石碑,為當地在 台灣清治時期 漢人 與 台灣原住民 聚落交界處設置的界碑,1999年 礦溪庄漢番界碑 移至本站出口1站前廣場保存。區域範圍 含今石牌、文林、榮華、榮光、振華、裕民、福興、建民等里。 本地初為原住民耕墾,雍、乾年間,漳州人賴、魏、謝三姓來此墾闢,以侵佔原住民土地,時起爭端。乾隆17年(西元1752年),淡水同知曾日瑛,為確定漢番地區之界限,立石於民番交界處,以絕民番爭域;碑文云:「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勢田南勢園歸番管業界」。 其他地名 軟橋:即今磺溪上溝通士林、北投的石牌橋。石牌橋昔日是座木橋,橋身柔軟,人車行走上面會晃動,故名。 頂湳子、下湳子:閩南語稱潮濕泥濘之處為「湳」,其日榮華里則多泥濘濕地,其位南側的明德國小一帶,稱頂湳子。而下湳子則是指今磺溪公園西面一帶。 番社:址在今捷運石牌站右前方,即今捷運線、建民路、自強街、致遠路所圍中間地帶,昔日為山胞居處,故名。清代有番業主設公館在此收租。